首页 > 资讯 >  >  > 正文

悬挂软、拐弯侧倾大:1500名理想车主吐槽操控性 李想的解法不够硬核

2023-08-04 08:41:33 来源:腾讯网

悬挂软、拐弯侧倾大:1500名理想车主吐槽操控性 李想的解法不够硬核

提及理想汽车,提及李想,在汽车行业里,留下的一直是“超强的产品经理能力”。即,站在用户的角度,挖掘那些未被解决的核心诉求,李想,曾经在很多小说传记体内容中流传着超人的能力。在一张网页上,李想曾经察觉并坚持,某一张图的位置偏离了几个像素位,而最后通过技术部门的检查,确实一切如李想所说。在公司内部封神,留下一个个传说。

10年前发生在汽车媒体时的故事,当前已无从考证其真实性。而眼前我们能看到的是,李想的理想,在汽车产业里搞出了让人瞠目结舌的成绩。比如,30万元以上的中大型SUV销量从理想ONE开始就连续破万,甚至于40万以上的理想L9也能实现破万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当前的理想汽车,俨然已经初步坐稳了月销3万台的成绩,这也让网上此前的种种舆论交锋没有了意义。不论增程式是否真的相对PHEV是落后技术,不论是大众的高管、长城的高管,或者是谁家的老板,看着理想的销量数字,都无力再说出什么。

有太多的人分析过理想汽车的销量成功之道,但相信答案只有李想自己知道。而一直以来靠着冰箱彩电出格的它,最近却变了,李想的造车思路,也在微调。

从性价比,再到高喊和更新技术,李想的造车逻辑

造车思路的转变,无疑是“高喊技术”。而这件事发起的时间节点,在2022年10月。

2022年10月,李想在微博上发布消息,理想汽车完成从1到10的开始,耗时3年时间,耗费百亿元级别的技术研发投入。

2023年年初,理想汽车公布了2022年四季度和全年财报,营收452.9亿元,同比增加了67.7%,亏损20.3亿元,比2021年的3.22亿元增加了超17亿元。而回应外界对亏损数字最好的方式,自然是研发端加大投入,全年研发费用67.8亿元,占企业总费用15%,比2021年还翻了倍。

而最近,理想汽车的最新消息是,预计将寻求以月度为单位节奏,持续的放出自己在技术上的新成果和新消息,让公众对自己有新的认知。第一份交卷的,是在网络上争议非常大的魔毯悬挂系统,如今升级到了2.0。

不过,一份官宣,一份财报,并不能让外界对理想建立“技术强”的印象。因为,在官宣的数据中,百亿级别的研发,算是个概念性的切换,包含员工工资、出差费用等都可以计入。而相比同类的媒体,理想汽车的研发投入尽管翻倍,但也并不占优。

比如,以服务好著称的蔚来汽车,2020年研发费用24.88亿元,2021年45.91亿元,2022年研发投入108.4亿元;

比如,以智能技术突出著称的小鹏汽车,2020年研发费用17.2亿元,2021年41.1亿元,2022年52.1亿元。

而砸下巨资搞研发,只是当今智能新能源车的基础工作,钱砸的不到位,很难打出差异化,就像手机、平板这些智能消费品这样。

而第二步是,选好了路,持续的砸,管理好研发团队,笼络和寻求全球最先进的技术,然后砸出刷新消费者的成果落地。苹果、特斯拉都是很好的案例,持续的投入,花费10年以上的时间,最终砸出护城河。

而关于魔毯悬挂2.0的第一份交卷,表现如何,算是给思路扭转开局打好头炮的一件事。

简单剖析一下这一次的悬挂升级,结论很好下:是匹配用户,锦上添花,业内抢先,不过离硬核还差一步。

匹配用户很好理解,理想在车主中进行了一个调研,参与人数3万人左右,调研项目是“觉得自己的车,好不好开,驾驶和乘坐方面的优势和问题在哪。”绝大多数,都是夸的,不过有5%左右,提出了一些建议,也是互联网中流传的,“悬挂软了”“过弯侧倾不小”“急刹车和急起步时,有点头和抬头现象”。

能把这些信息摆在台面上和媒体分享,这种不藏着掖着的思维肯定值得点赞,而这也反应了1500名左右车主的心思。

锦上添花,也很好理解。这一次理想汽车的升级,就是因为自己先天就对空气悬架系统做了自研的预埋,空气弹簧没有直接买供应商的,是自己按照超过国标强度和耐久开发的,而高度传感器,一共布置了26个信号源的它,再配上自己开发的半导体、算法等控制器,最后就能做到“想调就调”。实话实说,理想在这方面的能力确实行业领先,因为在我从业汽车媒体的14年里,空气悬挂既是舒服厉害的代名词,也是爱坏且换一次就要花2-3万进行维修更换的代名词。看着理想目前卖出了这么多车,空气悬挂的bug少之又少,质量方面确实是进步明显。

而业内抢先,也是同理。蔚来、小鹏其实在自家新车推出的时候,其实预埋过对悬挂的OTA升级等伏笔,不过最终,像理想这样单独拎出来做项目的,还没有。整体而言,欧美日车企觉得自己“出厂即成品”和“供应商搞定一切”的思路,理想也是占了先机。

而够不够硬核,对内对外分为2种思路,理想的车主会觉得比较爽,因为确实是针对性的有所改善。而对外来看,从汽车媒体的角度来说,车内的感受是有比较明显改善的,而车外,关于车身姿态的变化其实不大。简言之,在30-50万,理想所配备空气悬挂的价位区间里,它是能通过算法改变悬挂软硬,提升用户舒适性的存在。但,毕竟是无法克服物理规则的瓶颈,大车身、带着电池的高自重,决定了运动轨迹的上限。所以,500万内最强这种话术,并不适用在此次的更新里。

打技术牌的逻辑,在哪?

至于李想打技术牌的逻辑,其实也不难理解,一是,大家要有的,自己不能缺失,二是,在某一领域建立了明显的护城河之后,它就需要拓宽自己的戏路。

就像,10年前,在中国以及全世界,所有人都认知了宝马=运动之后,它开始在自己的车型上带来关于“豪华”的元素与特征;同时期的奔驰也是如此,当豪华建立了绝对的护城河之后,开始在自己的身上带来越来越多关于运动和性能的标签。

而理想给自己身上去打相应的标签,显然也是同理。实际上,在整个汽车行业里,每家车企都在建立自己相应的护城河和补强,理想补的关于技术,蔚来同样如此。小鹏则在补齐关于豪华、舒适、性价比的相关功课。

但实际上,我们消费者当前正在面对一个相对尴尬的局面,即“汽车的一切,都在朝着电子快销品去发展。”

这一点,放在海外目前很难被理解,但看惯了智能手机大家长得差不多、看配置表来进行消费的中国消费群体,并不觉得有什么所谓。而造成这种反差的核心原因则是,汽车已经在海外发展了超过130年,不同的品牌之间就应该有不同的特色,就应该有不同的设计,来诠释自己独特的文化。不过在中国市场,汽车不过刚刚市场化发展了不到30年,一切认知都很好被重新建立。

写在最后:

把话题的主角再回归到理想汽车身上,摆在它面前的局面无疑是,想要在中国市场里做到相应的通知,那先发优势允许它保持现有节奏即可,不求有功但求无过。但,摆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来看,想要杀向全球市场,那需要更颠覆的落地。并不是说它没有机会,而是要继续看,它下一步怎么做,做什么。

眼前有一个案例是,那些离开了中国市场的车企,比如雷诺、起亚,都创造出了新的盈利高峰。这是否意味着,在中国市场里疯狂的内卷下去,可能该被重新思考。

或者是,在中国市场里卷到极致,从而创出全世界谁都做不到的优势。

标签:

相关阅读
返回顶部